配资炒股官方
阳光洒落广东湛江的鲜食玉米地,工人们已开始忙碌。湛江自1998年起规模化种植甜玉米,目前全市鲜食玉米年种植面积约70万亩次,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省首位。
近年来,鲜食玉米产业步入发展“快车道”,全国种植面积突破2500万亩,年消费量达750亿穗。然而,产业仍面临种质资源挖掘不足、生产资源约束趋紧、自然灾害与病虫害加重等多重挑战。
围绕鲜食玉米协同攻关
鲜食玉米口感鲜美、营养丰富,兼具粮、果、蔬三类特性,不仅是富民兴村的重要作物,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。
我国鲜食玉米育种虽取得显著进步,品种类型日益丰富,但仍存在种质资源挖掘不足、品种创新引领消费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。
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指出,面对新形势,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应强化协同攻关,深化科企合作,加快突破性种质创新。他建议浙江持续在早熟优质甜玉米、耐热甜糯玉米品种上攻关,解决生产实际难题,并推动三产融合,延伸产业链条,加强优新品种示范推广,带动农户增产增收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表示,鲜食玉米以年复合增长率13.46%的幅度快速成长,已成为玉米主食化的标志性产品和“大食物观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他呼吁联合开展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培育高水平科研人才,深化科技合作,构建稳定市场环境,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。
产量与品质兼顾仍是育种方向
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胡建广表示,我国鲜食玉米优质化育种近年进展显著,部分品种品质已接近国外优质种,但在高产与优质兼顾方面仍有提升空间。目前田间品种往往高产则品质一般,优质则产量有限,且品种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。
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史亚兴认为,未来长三角乃至全国对新型鲜食玉米品种的需求将不断增大,包括黑甜、黑糯、黄白甜糯等类型,以及高花青素、高叶酸等营养强化型品种,甜糯同粒、甜味糯等创新类型也是重要发展方向。
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原二级巡视员马志强指出,当前糯玉米品质已大幅提升,接近国际水平,类型也更加丰富。未来需选育品质优、外观好、加工特性佳、抗性强且产量高的品种。
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育种家田志国表示,糯玉米正从高产型向优质营养型转变,由高杆大穗向矮杆品质型发展,实现这一目标需引入新种质资源。他建议加强种质创新与品种保护,推进育种材料多样化。
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科长俞琦英指出,近年来甜玉米和甜糯玉米品质提升显著,早熟优质品种进展迅速,适宜浙江种植的品种市场前景广阔。
抓牢产业“芯片”完善产业链
鲜食玉米是我国玉米产业“调结构、转方式”的重要经济作物,对助力农民增收、拉动地方经济具有重要作用。
广东作为全国鲜食玉米主产区之一,年种植面积超200万亩,其中湛江、惠州两地占全省50%。冬季鲜食玉米已成为广东最重要的北运农产品之一,远销北京、上海、湖北、四川等多地。
种业是农业的“芯片”。据广东杨兴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光胜介绍,徐闻县当前主栽品种包括粤甜、广良甜、新美甜等系列,良种覆盖率达95%,鲜苞作为果蔬销往全国各大市场。
健康的产业链需上下游协同努力。从种植到流通,从加工到消费,环环相扣才能提升经济价值。生产端既需良种,也需良法,才能实现种得好、卖得好。
预计到2030年,我国玉米需求将超3亿吨,产需缺口达2500万吨以上。在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,如何弥补这一缺口?
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周志艳认为,关键在于农机农艺融合,提高单产和效益。广东应在机械化施肥、植保和收获等方面率先突破。
尽管广东冬种鲜食玉米面积大、效益好,但加工环节仍是短板,深加工产品较为缺乏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雁指出,甜玉米水分和糖分高,贮藏中易变质,商品化处理和保鲜技术不足,导致损耗率高、商品性降低。加工产品种类少、环节弱,需进一步强化。
【来源】南方农村报
中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